将青霉素从一支1两黄金的高昂价格变成0.10人民币一支的人
由于青霉素的生产一直由国外垄断,解放前,一支盘尼西林也需要用黄金去换。
而恰恰在此时,一个四十出头的中年人却在寂寞中坚持着自己的“国产青霉素之梦”,他就是童村,美国约翰霍甫金斯大学的归国博士。解放后,童村和中国的抗生素事业与共和国一起获得了新生。在童村主持下,上海青霉素实验所很快成立了,建厂筹委会也成立了。
在童村的带领下,我国第一代抗生素的探索队,开始了一段艰难曲折的青霉素国产化之路。青霉素发酵原材料中需要玉米浆,玉米浆是淀粉工业的副产品。这在国外寻常的东西,但我国却偏偏没有。如果依赖进口,或者自行生产玉米浆,都不符合国情,唯一的出路是寻找替代品。经过反复研究、试验,他们先是用棉子饼粉、后又用花生饼粉,成功替代了玉米浆。由于解决了原料问题,使得发酵单位从一两百斤,提高到了1000多斤,相当于“亩产量”提高了10倍,为工业化生产打下了基础。
生产青霉素的发酵设备结构复杂,搅拌、管道、阀门等,发酵过程中还需通入大量无菌空气,极易染上杂菌,技术问题很多。在那些日子里,童村和同事们没日没夜地守在发酵罐旁。这样的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一直持续了两年。
1953年5月1日。在上海第三制药厂的1500加仑发酵罐中,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批国产青霉素问世了!盘尼西林依靠国外进口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此时,还不到50岁的童村已是头发花白,他自豪地说:“今天,我们终于洗刷了中国人不会搞青霉素的耻辱!”
[ 本帖最后由 一夜飘雪 于 2010-4-5 23:02 编辑 ]
-
就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