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帖子挺有价值的,分享下,不知道有没有火星啊?
【转自豆瓣国货护肤小组】
原地址: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9561096/
有些难过,大家的护肤观念有盲区。
2010-01-20 22:29:24 来自:
kenac 请大家理解,我不是打广告的。也不是什么托。
我是混合型皮肤,T型区的皮肤比较油,而其他部分却非常干燥,常年脱皮。从青春期结束后,我的皮肤就一直这样。不过2000年前,我基本不用为选什么霜膏之类的发愁,因为那个时候的国产的东西基本还都能用,而且还有几个比较好用的产品。如今呢?我只能说,那些品牌还在,但内在的东西却大不一样了。由于再也买不到合适的产品,我开始读了一些皮肤和日化用品方面的书,并且动手做试验。看了大家的帖子,我有点感受。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1。甘油能护肤。就算单独用甘油,在北京的冬天里也是能防止皴裂的。浓度和用量是有讲究的,不是随便什么标着“甘油”字样的产品都能有这个效果。 那个做了几十年的**甘油,它如今已经早不是当年的配方了。如今它只是水+增稠剂+香精+少量甘油 而已,这样的配方,稍微干燥一点的季节,用到皮肤上都没有什么太大的效果。 我现在从药房里面买大瓶的医用甘油,然后调到合适的浓度,手上、脸上都在用。 虽然用后的感觉不如当年那些国货好,但是能防止干燥皴裂。 不要害怕别人说“甘油会把水分从皮肤里面吸出来”, 就算不用甘油,水分照样是会从皮肤由里向外的发散出来。 在潮湿寒冷的地方,比如上海,不适合单纯用甘油来做冬天的护肤。用了甘油后,冷风一吹,那个湿冷的感觉真难受,容易刺激的皮肤发红。在潮湿寒冷的冬季,干性皮肤更适合用一些有隔离效果的产品,比如传统的铁盒冷霜、蛤蜊油。我在上海生活过几年,深有感受。说道传统的铁盒冷霜、蛤蜊油,如今能买到的产品的质量,真让人心寒。我买过百*灵的冷霜,失望的发现,它远不是80年代的那个东西了。配方被调整过了,水分的含量大了,油像成分对皮肤的附着力不够好,可惜。
2。 大家所说的“吸收的好”,其实是有误区的。 从药学的角度讲,必须做动物试验才能证明一个产品是否能被皮肤很好吸收。如今一些没有技术力量的厂家宣称的“容易吸收”不过是个谎言和假象。 我来告诉大家那类产品是如何看上去“吸收的好”的: 只要在配方中把油像成分的含量降的很低,同时多用一些有干爽感的油脂,在水像里面用增稠剂,比如黄原胶,硅酸铝镁... 再选用一些特殊的乳化剂,很容易制造一个抹到皮肤上感觉很水,然后过不多久皮肤上就没什么膏体的现象。而这时候,皮肤感觉好象很湿润。所以促销人员这时候就说了“你看吸收的多好。。。”大多数人这个时候就动心买了,可是如果你等一两个小时后再去摸一下刚才用过产品的那个地方,你会感觉不到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很简单,那水分又蒸发了。呵呵。
真象狠狠批评一个某个所谓的国产小黄油,它再也不是当年的配方了,虽然感觉好象很硬,很稠,如果你多挖一些,在手背上多涂几次,在干燥过程中,你会推出一些胶样的东西。别吃惊,如今日化界流行这么做,而且胶的种类不断更新。增稠剂对于霜膏很有用,如果不考虑用户的使用效果而制造假象,就又实在是不可取了。
3。油性大,不一定等于涂到皮肤上油亮,不一定等于堵塞毛孔。 精心调配的配方,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些情况。 如果一个产品不考虑油脂的选择,就吹嘘自己有多大多大的保湿效果,那实在是在痴人说梦!举个例子,为什么大家在冬天穿大衣,而不是丝绸的单衣?油脂在皮肤表面形成的覆盖就象我们穿的衣服一样。不同季节也要有不同的衣服。呵呵。 “水水的、容易吸收、透气、保湿、抗寒、抗老化...” 如今没有一个产品真正能作到。这点有些残酷,可是还是希望大家从梦中醒来。
4。 抗老化。 这个题目太大了。无论是维生素c、e,还是所谓的表皮生长因子,或者什么海藻萃取物、或者什么激素、什么神秘成分,没有一种真正能延长细胞的生命周期。 他们所做的,只是另外一种化装而已。尤其是表皮生长因子,它虽然能大幅增加细胞的分裂,新生细胞增多,使得外表看起来好象年轻了,实际上,人体细胞依旧是分裂那么多次后就死亡,广告产品里面只宣称了它能增加新生的细胞,可是另外一个方面呢,它们就不宣传了,大家自己想想会是什么样吧。
随便写了这些,希望大家不要被某些商家的广告所蒙蔽。
----------------------------------------------------------------------
2010.01.22
先回答关于雅霜的问题: 雅霜是传统的水包油的配方,它里面的油像使用了一些熔点比较高油脂,所以在涂抹的时候,某个阶段,是会有发白的现象,但是等水分干燥的差不多了的时候,这个现象就没有了。 特别提醒大家一下,使用高熔点的油脂不是什么错误做法。合适的护肤产品中会用到从液态到膏状(比如凡士林)到固态(比如各种蜡)的各种油脂。油脂的选择是门大学问,就算有经验的工程师,往往也需要百来次试验才能最终确定一个配方。上个世纪70-80年代,那个时候的产品没有现在的这么稀薄,防皴防裂的效果非常出色,那时候的霜膏大多有点颜色,比如粉色或者淡黄色,就是这点色彩,就能改善涂抹过程中发白的这个现象。 如今这个方法仍然被采用,只要是使用的色素安全,并且用量严格遵守标准,一般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如今业界还有另外的一些做法,比如加入硅油,一般是在油像中加入1份左右的硅油,可明显改善涂抹发白的现象,改善凡士林、羊毛脂等的粘腻感。硅油不容易乳化,一般起辅助作用。 硅油也不完美,有些人对它吹嘘的过渡了。 日化界为了避免发白现象,还有另外一个做法, 我就很不赞同了: 减少整体的油脂量,用增稠剂来提升乳剂的硬度,使之摸上去象是“霜”类。 这种做法确实很大程度上不会发白,而且大副降低成本。但就是对用户不负责! 这种产品,给油性皮肤用还凑合! 如果干性、中性皮肤在严寒干燥的季节用这种东西。必然是失望的。
今天想到一个关于“补水”的话题。 我是不喜欢这类产品的。与其用这些东西, 不如洗脸后趁皮肤还湿润就涂上合适的护肤产品。这种产品更象是个“噱头”。除了让你多花钱没太大效果。 如果想补水,还不如拿个毛巾用温水弄湿了敷到脸上一会来的更有效。 不要听广告宣传的“配套使用可以使营养成分更容易吸收”这类的话,一个精心设计的霜膏足够解决这些问题。
霍霍巴油,不少广告宣传有些过分了。我亲自用过。它在10度以下就会变成接近固态,如果在严寒的环境,只用这个成分的话,依旧不足以护肤, 反而是容易堵塞毛孔。我在南方、北方都试验过了。
10几年前我也曾经迷信过橄榄油,可是用了之后眼睛周围起了不少脂肪粒。 后来是忍着疼,把它们除掉了。 各种甘油三酯类的油脂,对皮肤都有渗透作用。它们中有些是功能性油脂,比如月见草油,但是用量一大了,未必有好效果。
提醒大家一下,化妆品毕竟不是药品,任何一个成分,如果有足够的治疗效果,那它会成为药品。 选护肤品的时候,先别看它的宣传,先看它是否真能对皮肤起到保护作用。如果连最基本的功能都不完善,它那宣称的效果有多大可能是真的呢? 介绍个经验,取黄豆粒大的膏体,在手背上涂开大概 5*5 厘米的一片,反复涂抹到基本干燥后,不要听促销人员的劝诱,离开那个柜台,去其他地方转一转,等一两个小时后,再感受一下刚才涂过的地方。 注意,如果皮肤表面有油的感觉,并不一定证明该产品能调节皮肤的湿度,细心对比一下周围没涂过的皮肤吧。
分享一个干性皮肤的面膜。 蛋黄+蜂蜜。蛋黄中的卵磷脂真的是个非常好的东西,而且蛋黄中营养丰富。如果想加入些维生素e ,尽量选择胶丸中植物油脂相对较少的产品。先把蛋黄与维生素e 充分调匀,然后再加少量蜂蜜。一周两三次就好。
今天写到这里了。
[
本帖最后由 云间月明 于 2010-4-8 12:4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