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找到一篇文章关于透明质酸的,整理了一下,跟大家分享。
================================我是转载的分割线========================================
Hyaluronic Acid,中文译作透明质酸,当然有时也被称为玻尿酸。是粘多糖(glycosaminoglycans,GAGs)的一种。
人类皮肤中天然就存在透明质酸,不过伴随衰老,尤其是光老化,透明质酸的含量会逐渐减少,因而皮肤的保湿能力有所下降。当然,护肤品中使用的透明质酸,早期取材于于鸡冠、脐带、牛眼水晶体等,不过近期更多是利用细菌人工合成。
在医学中,透明质酸用途相当广泛,与美容医学相关的,则只要是皮下注射,使衰老的皮肤看起来更为饱满。之于添加到护肤品中作为保湿成分,也是多少有些大材小用。
当然,护肤品厂家推广新产品需要噱头,所以透明质酸成为近年大红的成分,颇有凌驾于胶原蛋白,成为第一保湿圣品的趋势。
的确,在保湿方面,透明质酸有一套。其可以吸附超过自身重量数百倍的水分,作为”补水剂”的确一流。
当然,虽然平常都会说透明质酸的吸水能力多么多么强,但其实不同品质的透明质酸这一点的能力
不尽相同,关键还是看其
分子量的。透明质酸根据制造方法不同,分子量可以从几百万到几万不等,分子量越大自然吸附水分的能力越大,但是调成的水溶液也相应比较粘稠;而分子量小的,调成的水溶液虽然稀薄涂着感觉清爽,但是吸附水分的能力就大大折扣。更可惜的就是,护肤品成分标识上一般只会写透明质酸,至于分子量多少,产品中的含量到底多少,就不得而知了。一款含有透明质酸的保湿产品效果不错,究竟是因为其中的透明质酸的确起到作用还是其他保湿成分显成效,实在不是容易判断的事情。不过对厂家而言,必然会归功于神奇的透明质酸,从而让你心甘情愿掏更多的银子出来。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考虑购买透明质酸原液直接涂抹。直接拿透明质酸溶液来充当保湿产品,刚涂上去的时候感觉的确相当好,而且相比甘油等传统补水成分,透明质酸相当稳定,在不同湿度环境下表现相差不大。不过,虽然表现稳定,透明质酸并非没有
缺点。
从图我们就可以看出,透明质酸必须在
50%以上的湿度才能发挥较好的效果,这点
不如传统的
甘油,更无法和天然保湿因子(NMF)相比。因此,单纯的透明质酸溶液,还是在
高湿度环境下使用的为好。
我们可以看到这张图的横坐标是外界环境的相对湿度,纵坐标则是使用相关保湿成分对于皮肤表皮层水分含量的影响。而图上一根根直线则代表了不同成分在不同湿度下的表现。
比较保湿成分的好坏,最简单的看法就是看其与两条坐标轴的
交点位置。
先来说与
横坐标轴的交点位置,这个点代表着保湿成分开始发挥效果的
临界湿度。“吸湿剂”不是灵丹妙药,在高湿度环境下固然可以从空气中吸收水分来补充表皮层的水分,但是在低湿度环境下,也会因为无法从空气中吸收水分而反而从表皮深层吸收水分,形成“倒吸”的副作用。而这个临界湿度,就是反应不同成分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
倒吸”。相对而言,透明质酸比甘油更挑环境。
再来说与
纵坐标的交点位置,这代表的是出现“倒吸”现象
最坏情况下的副作用。可以看到透明质酸和水解胶原蛋白则在-50%到-60%区域,表示因为“倒吸”让表皮层失水50%至60%左右,但是却比甘油的-70%左右要好许多。显然,虽然
甘油的“倒吸”临界点低于透明质酸,但是一旦低于临界点,其产生的
副作用也大于透明质酸。
而且,实验显示,透明质酸的效果不能持久,张丽卿在《化妆品好坏知多少》一书中曾经指出,使用透明质酸的第一个小时里,保湿率为107%,但是三小时后就降低为51%。可见即使透明质酸再怎么神奇名气再怎么大,单独也不够理想。不过,由于透明质酸分子量比较大,所以只能够停留在皮肤表面,而无法渗入皮肤深层,其起到的”补水”更多是门面功夫。不过,涂抹透明质酸后可以在皮肤表层形成一层薄膜,薄膜干后不但会使皮肤显得更紧,而且显的有光泽。即使这点门面功夫,相信也会让许多女性趋之若鹜的。
不过,如果你是希望真正改善皮肤干燥的问题,那么仅仅依赖透明质酸是不够的,最好还是使用含有甘油、尿素这样积极护养成分,同时又含有凡士林或者其他锁水油性基质的复合型保湿产品。透明质酸不是说不好,不过还是让其充当
锦上添花的左右比较好(比如在现成的保湿乳液中略微添加一些透明质酸溶液) ,但是依靠它来雪中送炭,可能就要求过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