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3月24日 07:59 来源:信息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
↑大 ↓小】
[size=+0]
外资化妆品行业深度调查
剥下洋品牌化妆品高贵外衣 价格相差几百倍但成分一样
别迷恋“洋货” 他们只是一个传说
外资化妆品市场是用广告堆砌起来的?                |
|
其完美肌肤的效果是吹嘘出来的?
其“高科技”的光环是如何形成的?
在化妆品领域,外资品牌占有绝对的市场优势。信息时报持续三周的化妆品消费调查显示,超过78%的消费者使用并会优先选择外资化妆品。
那么,化妆品洋品牌真的比本土品牌好用吗?面对这个似乎显而易答的问题,业内专家却称“并不如此”。法规专家指出,外资品牌在产品宣传上“更大胆”;营销专家认为,外资品牌在营销方式上“更老道”;销售人员则称,外资品牌在宣传时有很多潜规则……而这些“拿手戏”支撑的则是外资品牌所占据的半壁以上的化妆品江山。
为了让消费者更真实、更客观地了解外资化妆品,信息时报联合业内多位专家,以《化妆品卫生规范》、《化妆品命名规定》等为基础,揭开洋品牌广告宣传的层层面纱。
1.关键词:“科学验证”
名为“高科技” 实则花钱买报告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45%的消费者认为,外资化妆品在技术上更先进,主要依据是外资化妆品在宣传中经常会提到“××实验室证明”、“××研究中心研究发现”等研究报告。曾在外资品牌做过销售工作的王宝儿(化名)却告诉记者,化妆品领域存在着“验证宣传”的潜规则,所谓的实验室或研究报告大多是化妆品公司放出的“科技烟幕弹”,只是将广告用科学术语进行包装而已。
王宝儿称,国外的品牌很会用“研究报告”给产品宣传提供佐证,手法五花八门,有些甚至没有科学性,不过是产品营销方面的小伎俩。他们所谓的“实验”,大多是化妆品公司预先支付经费的有偿实验,而包括一些名声很大的大学如哈佛等在内,许多验证产品宣传的实验室都擅长“制造”研究报告,来配合广告宣传的需要。
全国化妆品质量管理工作委员会技术专家告诉记者,如果品牌在宣传时称“**研究中心科学证明”、“皮肤科专家实验显示”等用语,消费者是可以要求看相关研究报告或数据的,“但我认为几乎没有一家具有权威机构认可的研究数据,即使有也不一定是基于科学的研究条件下进行的。”他举例道,比如一款保湿产品的研究,要求受试者先把脸洗干净,再用酒精擦一遍脸,此时皮肤其实是处于一个“被干燥”状态。然后再涂上该款保湿品,做前后对比,这个对比结果是值得质疑的。
2.关键词:“纯天然”
含量不足0.00001% 照样声称“纯天然”
“100%无添加任何化学成分,即时改善肤质,并巩固效果,产品安全、有效、无刺激,适合所有肤质”……这一类宣扬“纯天然”的化妆品广告对爱美女士极具吸引力。信息时报的调查中也有28%的消费者表示,外资化妆品大多声称从植物提取有效成分,其“纯天然”非常有吸引力。比如SISLEY植物美白亮采精华液宣称“富含左旋维生素C等精纯植物配方”,娇韵诗也一直称自己“坚持以天然植物精粹”等。
面对化妆品“纯天然”的问题,专家则笑称,“这更多只是一个宣传手法而已。”
化妆品工程师土木(化名)指出,“纯天然”暗示消费者产品的成分并非人工合成,“但其实只要稍稍看一下成分表,就会发现大多数成分与植物无关,更不用说是所谓的有机植物了。”
台湾美容技术专家方惠苓也告诉记者,自称是纯天然的化妆品,许多成分都是人工合成的。“天然成分的宣传目前没有明确的监管,因此化妆品公司可以任意使用、炒作这些术语,这是化妆品行业很常见的做法。”
来自外国的皮肤专家还指出,没有研究可证明,天然成分就比人工合成的成分更有益于皮肤,实际上,许多天然成分也具有毒性,也会对肌肤形成刺激性。“比如不少品牌都称自己产品添加了精油成分,甚至敏感肌肤也可使用;但皮肤病学刊上的研究报告已表明,无论天然的还是合成的香精,都会造成皮肤问题。”她举例道,“茱丽”的超敏感护肤系列产品都含有花椒提取物和紫草提取物,花椒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性,紫草提取物则可能伤害皮肤细胞。
广东省日化商会秘书长余雪玲也指出,“无论哪种化妆品都含有化学成分,不可能达到纯天然。”她指出,化妆品的本质就是一个化学品,一些化妆品中的确加入了植物天然成分,但所占比例很小,“据我所知,某洋品牌的一款产品只加了一种天然成分,含量只有小数点后六位,但却被用来大炒特炒。”
3.关键词:“有机”
有机不等于无害 别为宣传噱头买单
在本次调查中,有18%的消费者表示喜欢外资的有机化妆品,理由是“它们更天然更安全”,而且“不含香精的味道很淡”。记者调查后发现,目前国家并未对“有机化妆品”有明确的标准,而国外的有机认证证书也五花八门,不少品牌在其宣传资料上暗示其是有机产品,比如称“原料来自纯正天然的有机种植植物”等,大玩“有机”的文字游戏。
从事进口化妆品销售的业内人士陈小姐告诉记者,在“有机风”下,一些洋牌化妆品争相打出“有机”、“天然”等口号来做宣传。“即便是产品中只含有0.001%的植物提取物,也敢宣称自己的产品是'天然植物精华'、'天然萃取物'、'有机'等。”专家还指出,有机化妆品一直在误导消费者,事实上,“有机不等于无害,天然也不等于安全,这是消费者在购买化妆品时必须谨记的一点。”
对于某些外资品牌号称“不含香精”之说,有关专家也提出了异议。“不含香精”的宣传原本是用来告诉消费者产品不含香精或芳香性成分,但事实上未必如此,“许多产品都会选用芳香的植物提取物,所以可能造成皮肤刺激,引发过敏反应或光毒反应。此外,芳香成分,如芳香的植物油或植物提取物,也有可能被添加到'不含香精'的化妆品中,来掩盖其他成分难闻的气味,因为用量较少,因此香味不会很明显。所以不含香精也可以指产品没有明显香味,却确实添加了芳香性成分。”
对于市面上一些宣称不加防腐剂、香精香料却叫价很高的化妆品,业内专家杜老师则指出,“事实上,目前不添加防腐剂、香精香料的技术已经具备,并不是一个很难的技术难题,一些化妆品原料本身就有抗菌的作用。”
在化妆品成分及原料供应商几乎全球化之下,业界指出——
洋品牌成分不贵但价贵
“全成分标识”被业界称为“充分体现消费者知情权、避免企业夸大宣传”的一大政策性举措。然而,在本次化妆品消费调查关于化妆品成分的问项中,大部分消费者都认为外资品牌在成分上更优于本土品牌。对此,业内专家指出,化妆品成分以及原料供应商已基本实现全球化,洋品牌与本土品牌在成分、技术上已经没有差距。
化妆品成分基本同质化
在本次调查中,对于“为何选择外资化妆品”的问项中,68%的消费者表示对外资化妆品的成分更放心,“外资化妆品的成分应该更贵更安全”、“外资品牌的成分会更有效”等等是记者听到最多的回答。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在外资化妆品企业铺天盖地对其成分的广告宣传中,大多数消费者都觉得外资品牌在成分上就具有优势,事实上,目前化妆品的成分基本同质化,并不存在外资的成分就更好的情况。
台湾美容专家方惠苓指出,目前化妆品行业的成分已非常同质化,在全球化的经济时代,化妆品原料商都可以把现有的成分卖给每家化妆品公司。业内资深技术专家杜先生也指出,“从成分和技术上讲,外资品牌与本土品牌已经没有差距。”
向外资企业及本土企业供应原料的原料商负责人李先生告诉记者,“很多消费者认为本土品牌用的原料就比不上外资,事实上,目前市面上化妆品的原料基本一样,本土一些注重品牌的化妆品企业对原料要求甚至比外资还要高,当然每个市场都会存在一些赚快钱的企业,但这已不是主流。”同时他还指出,国内的原料并不一定就差。他举例道,目前“表皮生长因子(EGF)”是一个很热门的成分,根据检测,目前质量最好最稳定的EGF是中国产的,而该成分占了日本EGF80%的市场。“可以说,中国不差技术,也不差好的原料”。
专家们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出,本土化妆品在成分方面存在研发投入不够外资多、配方搭配不够细微化的差距。“在某些产品的配方上,本土品牌可能做的不够细致,但这并不影响产品的质量,只是从化妆品工程师的角度来看,化学公式不够完美而已。”技术专家土木强调称。
成分一样价格相差甚远
然而,专家们都普遍指出,在成分同质化的基础下,外资品牌的价格却比本土品牌要高,有的甚至相差几十倍。
全国化妆品质量工作委员会技术专家郑先生指出,外资品牌与本土品牌在成分上可能相同或相差几块钱,但价格上却相差几十甚至几百倍,“这更多的是成分吹嘘的结果,或者说是品牌效应”。
业内资深原料专家陈先生也指出,化妆品原料的价格基本大同小异,外资大牌的原料并不比本土品牌的贵,但价格却会比本土品牌要高很多。他举例称,CHANEL的Precision系列其中一个主要有效成分是“五胜肽”,而该成分也同样被佳雪、自然堂等本土品牌使用,但是CHANEL该系列的市场价格却比本土品牌高几十倍。同样的一个例子,伊丽莎白雅顿的一款夜间修复晚霜含有一种具有舒缓作用的植物提取成分,在本土品牌创美时中也有使用,“但两款产品的价格也是相差极大的。”
实例分析
揭开洋牌化妆品成分神秘面纱
在本次调查中,信息时报特邀专家组随机以几个外资品牌产品为例子,对其成分进行科学分析,让消费者从更科学的角度认识外资品牌。
聚季铵盐-37
产品:碧柔毛孔清洁鼻贴
专家点评:这个是让碧柔一炮走红的产品之一,目前仍有比较好的销售业绩。其概念是让使用者把贴布贴在鼻子上,等15分钟干燥后再把贴布撕下来。碧柔宣传说,这样一来黑头就可以黏在贴布上,连同一些皮肤一起被拔除。其实,这个产品的主要成分是聚季铵盐-37,这是一种一般用于发胶产品的成膜剂,所以基本上就是一块涂有发胶的贴布。大多数人的皮脂腺顶端会有油脂,而脸上的皮脂腺大部分集中在鼻子上,所以不管用这个产品还是用一块胶布,使用后都能把一些有黑点的皮肤弄下来,可是,这对皮肤有用吗?这只是暂时性的效果,成膜剂有可能进入毛孔,反而造成青春痘和皮肤刺激。
碧柔还夸口说这个产品可以把整个黑头拔掉,其实这不是事实。如果黑头被整个拔掉,皮肤上会留下一个空洞,而这个产品又没有闭合这些空洞的成分,被拔掉的只是黑头的顶部,由于造成黑头的机制没有得到解决,没多久黑头又会长回去。
小球藻提取物
产品:资生堂盼丽风姿集中防皱精华液
专家点评:这款产品宣称能抗皱紧肤,能够预防皱纹,优势在于小球藻提取物。按照资生堂的说法,“小藻球精华可有效提升肌肤凝血栓蛋白1(TSP-1)的水平,避免肌肤受光老化影响而呈现皱纹”。
有关专家就认为,小球藻和大多数藻类一样,能充当充水剂和抗氧化剂,但提升某蛋白质的水平则缺乏事实依据。即使有道理,但小球藻提取物的含量也很少,不足以产生显著效果。
这个质地清爽的产品含有过多的酒精,含量比有益成分还要高,会干燥和刺激皮肤。
红色及白色黏土
产品:SISLEY瞬间洁净亮丽面膜
专家点评:在该产品宣传中提到,其蕴含护肤黏土及植物精油,能提供瞬间深层洁净、亮丽肌肤,同时还含有甘草、野雏菊、柠檬精华,能舒缓、收敛、净化及明亮肤色。该款价格大概是680元。但有关专家指出,这款产品的主要成分就是水、蜡、黏土以及一些稠化剂,是最最普通的一款黏土面膜,价格高的太离谱。
专家们在接受采访时都强调,很多消费者都被贵价外资品牌所误导了,认为化妆品昂贵的就是更好的,事实上,花多少钱买护肤品,与获得良好的护肤效果完全是两码事。比如同样的爽肤水,不含刺激物的产品肯定比添加了精油、桉树等所谓的纯植物提取的贵价产品更好,无论后者如何宣传自己的天然植物成分。
相关链接
全成分标识
产品更透明
据了解,对于化妆品须标全成分的相关规定是出自2008年6月17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化妆品通用标签》规定,该规定的实施日期为2009年10月1日,而“全成分标识”的相关条款则是从2010年6月17日开始正式执行。
通常,大多数化妆品的产品说明书或包装上,都只是向消费者宣传使用该产品会产生如何如何的良好效果,诸如“水感保湿因子”、“海百合复合精华”等飘渺的词语听上去很美,然而,对于防腐剂、色素、香精、表面活性剂等化妆品含有的其他辅助成分,却只字不提。但新规定则要求,化妆品包装上必须要标明所有成分,所标注的名称应按照加入量降序排列,所标明的成分名称按照国际标准标注。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国际品牌还是国货,化妆品的标识或附带的说明书上都要标注全部成分,而因子、复合精华等含糊其词的成分则不能在产品外包装上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例如尿素、甘油、玻尿酸等实实在在的成分标识。
业内资深技术专家杜老师认为,实行全成分标识首先是给予消费者知情权,让他们知道化妆品含有的成分,能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二是更便于国家有关部门对化妆品进行管理,以打击化妆品企业吹嘘成分的现象。
光环的背后
在你或家人朋友里正在使用的化妆品中,外资或合资品牌占了多少?在你准备购买使用的化妆品清单中,外资或合资品牌占了多少?在你听到或看到的化妆品广告中,外资或合资的品牌占了多少……也许很多人尤其是一线城市的人都还没如此强烈地意识到,外资或合资的化妆品品牌竟然如此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但当你接受了以上简单几个问题的调查,你将深有感触!
一位专家对此感叹,中国化妆品消费已出现明显的“崇洋媚外”,除了早些年本土品牌因质量问题而落下的一些阴影外,更多的原因是外资品牌铺天盖地、无缝不入的宣传攻势。一句话概括:外资化妆品有被“神化”的现象。
广告宣传对消费者究竟有多大影响?就以最新、最透明化的“全成分标识”来说,这个将在今年6月17日正式执行的条款,强制化妆品公司包括进口产品,在产品中披露全部成分信息,根据含量高低逐一标示。本来,“成分透明化”是件很好的事情,对保护消费者有一定作用,但可惜大多数消费者读不懂成分表,市面上有几千种化妆品成分,就算消费者对于这些成分有大致的了解,但还是不太看得懂这些专业术语,也就是说,大部分人还是得通过广告宣传来了解产品。
貌似专业、高质甚至神奇的宣传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外资化妆品科研背景更强”、“外资品牌成分质量更有保证”、“外资产品更有效果”……在接受记者调查的大多数消费者眼中,化妆品洋品牌都有许许多多的光环。而这些光环,更多是通过各式各样甚至过火的宣传方式,再经过长年累月的潜移默化而形成的。
外资化妆品在科研投入上资金更雄厚、眼光更长远,在产品配方上更有经验,在生产流程上更追求细致,这些确实是本土品牌应该学习、消费者应该认可的光芒。然而,即便研究成果很丰硕,但夸张误导的广告宣传、虚高的价格甚至伤害皮肤的添加物,都会让光芒变得刺眼。
“××实验室证明”、“××研究中心研究发现”等竟是外资品牌惯用的“验证宣传”潜规则;从品牌故事、产品宣传等方面暗示消费者产品的成分来自天然植物,并号称无刺激,将含量很少甚至微不足道的一个成分大肆宣扬;以外国医生为背景就宣称其药妆品如何有效安全……当我们听到业内人士及专家们谈及洋品牌宣传的潜规则时,忽然觉得光环在日渐日退。
在化学专家眼中,化妆品就是一瓶化学品,清洁和保湿就是其最大的功能,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每个人都会渐渐衰老,就算护肤品也阻止不了。当然,有关化妆品成分的科学研究正在进步,从抗氧化物、抗刺激物到皮肤是怎么老化的、皱纹是怎样产生的……可以说是全方位开展了研究,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日照、自由基和刺激物对皮肤的破坏。
其实,我们的目的不是提倡“化妆品无用论”,事实上,每日使用化妆品进行清洁及护肤也是值得提倡的。我们的目的只是让大家更理性更客观的了解化妆品的基本功能,不要在各式各样的宣传中被误导;我们也不是盲目的“爱国主义”,提倡化妆品消费的“无外资论”,我们只是想告诉大家,在成分全球化、本土品牌技术等各方面都越来越成熟的今天,理智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品牌,而不是固执地认同“本土无好货、外资就是好”的观点。
幸好,中国化妆品法规正在不断完善,2007年新版《化妆品卫生规范》,对化妆品定义及禁限用原料有更明确的规定;2010年2月,《化妆品命名规定》及《化妆品命名指南》,从化妆品名称规范上对商家有了更多限制;2010月6月17日,正式执行的化妆品全成分标识条款,更是从成分开始保护消费者。这些,都将令化妆品消费环境更清洁!(信息时报记者 邓雪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