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上网搜了一下这首歌和歌手的资料,真的很特别呢:
这张用时一年,耗资一万元做成的专辑《消失的光年》大乔30岁,小乔10岁。大乔是设计师,小乔是学习委员。
大乔小乔——30岁的男人乔小刀和10岁的女孩乔木楠合作了一个乐队(他们是叔叔和侄女的关系),他们的一首《消失的光年》风靡整个网络。
大乔:这个东北人现在住在北京近郊昌平,他把版画画在帆布上,并做些深有所指的玩具布偶;他平时热爱LOMO,并PS出怪诞的人物特写,他的照片本身就以抓特写见长;他被筝友们传为奇人;他还擅长用诗歌纪录生活——那种深受朦胧诗影响,又把第三代诗歌学到手的折衷诗体。
小乔:俨然活宝,躺在白云里睡觉是小姑娘9岁时的理想,她的叔叔会在安静的早晨听钟立风,而她还抱着她的玩具熊在睡觉。她梦见了白云和风筝,而我们正在忙碌。
大乔是二叔,小乔是侄女。两人前不久出了张唱片专辑,办了第一次个人演唱会,来了1000多观众,绝大多数都是自己掏钱买了40元门票进场的。
“出专辑是件不务正业的事,记录下我们的成长却是正经事。”平时嘻笑惯了的大乔一本正经地说。演出当天,穿着粉色吊带裙的小乔,头上戴着4只颜色各异、会煽动翅膀的蝴蝶发夹,七八根细细的发辫垂在胸前,用一堆缀着彩色塑料小猪的头绳绑得严严实实。她对奶奶给设计的这个“造型”相当满意,不顾一个漂亮阿姨的劝说,又硬把一个紫色的发箍推到自己的前额上。
没人知道另一个主角大乔在哪里。开场前一个小时,乐队才正式进场,随即被告知因为供电的原因,现场随时可能停电。主唱兼经纪人大乔在此期间处理了至少20件事:调音、接嘉宾、做突发停电预案……直到嘉宾已经开唱,穿着T恤衫、满头大汗的大乔才出现在后台。至此,他已经一天没吃东西,干瘦的外表不由让人感叹“小身体,大能量”。
大乔为首场演出设计了一个“花絮”:谢幕时乐队成员在台上,用布制封套的纪念版CD玩个“天女散花”。和时下唱片公司出一张专辑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制作经费相比,大乔小乔的这张同样获得正规“出生证”的唱片成本低得惊人,连同录音、包装、制作,总共只花了一万元。“很多都是哥们儿帮忙,没花钱。”布制的封套是大乔亲手印刷,小乔和奶奶踏缝纫机做出来的。
1998年3月,大乔从黑龙江老家来到北京,他中学没毕业,连在老家呆着都常有自卑感。“我当时想,既然都是受苦,何不到全中国最好的地方受苦?”大乔最初的工作是焊灯箱,一个月挣一两百元钱。“我发现如果我能学会电脑刻字,一个月可以挣500元。学会后发现如果能用Photoshop,一个月能挣700元,我又去学。”两年后,大乔已经穿着西服在网站工作,月薪到了3000元。这个时候,他开始“想当艺术家”。
于是,北京三环路上多了一个穿着T恤、骑着破旧二八自行车乱跑的大眼睛男孩。他在建筑垃圾堆里寻找别人扔掉的三合板、废布、胶水,和上广告公司用剩下的颜料作画。几个月后居然捣腾出一个小型画展。一帮朋友来参观,最后大家把自己看上的画拿走,皆大欢喜。
2002年,大乔回了趟老家,侄女小乔已3岁,家里却穷得要挖野菜。“既然都是受苦,不如一家人一起受苦”,大乔把父母和小乔都接到了北京。他专心地做设计师、开公司,赚了点钱,在北京著名的经济适用房小区给家人买了一套房子。
生活安定了些,内心却又躁动起来。大乔决定“不做公司,做回自己”。他买了吉他,自己尝试写歌,居然还能谱出个完整的曲子来。这个时候,他已经是知名乐队“二手玫瑰”的老友,负责他们所有专辑的设计,在京城地下音乐圈里,也混了个脸儿熟。大乔弹的古筝一度让这些专业人士觉得不错,直到和他一起排练,大家大呼上当,“原来他连什么是音节也不知道。”
连音节也不知道的大乔,却打算做一个自己的乐队,还要拉上侄女小乔做主唱。这个想法被朋友们劈头盖脸一顿臭骂:“小姑娘不满8岁,你还让不让人上学了?晚上12点还在酒吧唱歌,对孩子影响多不好!就你那点水平,都把孩子带走了调!”不过最终,乐队办起来了,小乔也没耽误上学,还当上了班里的学习委员。上台唱歌也不跑调,人气比大乔还旺。
“我的很多歌手朋友,依靠唱片公司,花了十几年时间才出第一张专辑,我只用了一年时间,我在时间上赢了。”大乔甚至已经策划到了自己第四张专辑的主题,每张都会是不同的风格。到2009年,他将解散“大乔小乔”。“小乔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她要学会自己做选择,不能一直依赖二叔。”小乔也从不把当明星当回事,同学和老师都不知道她还是个小歌手。她的理想是当翻译。
大乔,这个自称“一直自卑”的设计师,动用一切手段记录自己的成长:文字、图画、照片、视频、音乐。在他后面是一串影子:种地的农民乔守民,设计师乔小刀,歌手乔西和专辑《消失的光年》。在他前面,是一长串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