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自广州本土文化网的广州老字号专题
摄/York
天刚蒙蒙亮,芳姐就起床了,匆匆吃过早餐,推着自行车出门了。从家所在的环市西路,一直骑到东华东路上班的商店,需要一个多小时。每天早晨九点,芳姐总会准时来到商店门口,风雨无阻,这三十年来一直是这样。
芳姐上班的这家商店叫胜利百货商店,店铺原是两间已有73年历史的老房子,“胜利”这个名字也已经叫了60年,这还是广州解放那年起的。两个月前,因为生意萧条入不敷出,两间房屋的店面关了一间,商品也搬到了一起,现在只剩下了东华东路354号。
和芳姐在一起上班的,还有七名售货员,她们最大的何大姐已经60多岁了,最小的也有35岁。她们这一生都只干过这一份工作——售货员,而且这一生也只在这里工作过。这里就是她们的家。
“胜利”是广州仅存的老式国营百货商店之一。它静静地开在闹市的街边,守候着只是想买一颗纽扣的阿婆,或者急着要一根绣花针的阿姨,每天只是做着几元几角的街坊生意。但就在和它仿佛隔代的网络世界里,却有一群网友自发地贴出它的留影,有的网友会因此特意跑去买个红双喜水壶,或者只是去看看重温儿时的快乐时光。
胜利百货商店就像一个时间胶囊,里面藏着木货架、玻璃柜台和总是站在柜台后的售货员阿姨,还有友谊雪花膏、海鸥洗发膏和一卷卷的碎花布……小时候欢天喜地陪妈妈来逛商店,偶尔壮着胆揣着几毛钱独自去买文具,那些细细碎碎却很温暖快乐的旧日记忆,一进门便会从心头泛起。
商店不大,只有50多个平方,三面的货架上、货架前方的柜台里,都堆满了商品。这些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你在别的地方买不到的东西,在我们这里都能买到。”芳姐说。
百雀羚、友谊护肤脂、海鸥洗发膏、茶籽洗发精、何首乌洗发液,钢丝发卡、纽扣别针、针头线脑、搪瓷缸子、痰盂果盘……这些曾经的畅销商品,现在都已逐渐销声匿迹。没想到,在这里又重新找到了。
来到这家小小的国营商店,记者彷佛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几十年前那些单纯的时光。门楣上的红色大字,蒙着岁月的尘埃;木制楼梯的扶手,已经被抚摸得油漆脱落。就连那些货架,也因为年代久远,而显得古色古香。一缕阳光照进来,让这里的一切显得异常古朴。
这里的商品都非常便宜,很多都是10元钱以下的,最贵的暖水瓶和雨靴也不过二三十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的人,都知道当初享有盛名的上海日用化工厂,那时候爱美的女孩子所用的雪花膏、护手霜都是“它家的出品”。后来,各种各样高档的化妆品席卷而入,动辄成百上千元,而这些老牌护肤品已难觅踪影。“太贵的东西我们不进,我们就只进这些老牌化妆品,价格低廉,质量又有保证。”胡大姐说,“这家工厂在广州有办事处,定期会送货过来。”
除了这些日常用品外,这里还卖布匹。布匹曾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各大商店的招牌产品,只能凭布票购买;改革开放初期,商贩们搭起的各种颜色鲜艳的布匹,也成为了乡村集市一道独特的风景;进入21世纪,人们都买成衣,很少有人再买布做衫。但这里还有卖各种布匹:全棉黑布、全棉白布、大红布、全棉花布、蚊帐布……“买布的人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太太。”芳姐说。
几颗纽扣一根针 来的多是老街坊
6月10日下午,天气晴朗,百货商店门外,人流穿梭,但却很少有人进来光顾。这家百货商店,很多的时候都异常萧条冷落。
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走进来,从口袋里颤巍巍地掏出一个纽扣,摊在掌心,“有这种纽扣吗?”“有。”售货员端出了纽扣盒子。老太太用干瘦的手指捏着几粒纽扣,满脸的皱纹绽放出笑容,“我找了半年多,终于在这里找到了纽扣。”老太太说。
半个多小时后,百货商店才迎来了又一个顾客。一个40多岁的骑着摩托车的男子进来了,手中拿着一粒圆圆的小电池,是过去电子表里用的。这次他一下子买了两粒。“一个电子表(用),一个计算器(用),都要用。”这名又矮又壮的男子说,他家住在白云路,昨晚才打听到这家百货商店,于是专门来买电池的。
在三个多小时里,也只见到为数不多的几个顾客。60多岁李阿姨家住五羊新城,她说自己是这里的常客,需要什么就来买,而需要的东西在这里都能找到,“这些小商品赚不到钱,人家商店都不卖,只有这里才能买到。”这次,她只买了一根挑针——绣花用的。
何大姐说,这家商店的顾客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而且以熟客居多。
一元几毛街坊生意 算盘声成绝响
每卖完一件商品,售货员就会登记好,并把钱放在一个小抽屉里。记者采访期间,曾有一位售货员来交班,她打开抽屉,整理钱款,里面居然全是零钱,基本是些五角、一元,连十元钱都很少。
店里没有外面常见的收银机,每个售货员面前的柜台上都放着一个算盘,而她们都是珠算高手。何大姐说,当初进百货公司上班时,珠算是一项专职技能,她们每个人拨打起算盘来,都珠落玉盘,清脆响亮,“一口清”。可惜的是,这项技能现在很难发挥了,顾客很少,几乎不用动算盘就能算清楚该收多少和该找多少钱。
布匹专柜的柜台边靠着几根木尺,有的地方已经磨退了油漆,看起来年代久远。这几根一米长的木尺跟着这家百货商店走过了很多岁月,现在买布的顾客很少,它们也和算盘一样,很难再派上用场。
商店后面是仓库,顺着木扶梯的楼道上去,二楼是财务室、经理室和小仓库。小仓库里放着一些“高档”商品:靠墙处摞着回力牌白球鞋。财务和经理共处一室,环境异常逼仄,摆着用了几十年的木桌木椅,桌面上压着玻璃板,玻璃板下压着老照片和一些注意事项:“100元假币HD90、HE90、HB90”。会计也是原来老会计,没有电脑,全部手工记账。会计桌上放着一个木盒,木盒里插满了各种各样的木章,足有近百个,“这个东西叫会计木刻章,不同的票据要盖不同的章。”何大姐介绍说,“这个现在也是文物了。”
“工作几十年,都有了感情”
这家百货商店,在60年间走过了风风雨雨。
1937年,一户居民在原东山区的这个地方盖了两间相邻的房屋,自己开了家百货商店。广州解放后,商店被收为国有,隶属于国营东山区百货公司。接着,在很长的时间里,这间名叫“胜利百货商店”的地方红极一时,是很多青年人谈恋爱逛街、人们采购日常用品和年货的热门地点。
改革开放后,个体商店多了,这家百货商店的经营每况愈下。2000年,百货公司改制,这家商店也变成了股份制企业,名叫越秀区东山胜利百货店,自负盈亏。两个月前,因为经济形势不好,商店退出了其中的一间,只保留这仅50平方的东华东路354号店面。
尽管生意萧条,但售货员们都淡定从容,面带微笑。她们都衣着朴素,式样老式,看起来穿了很多年。何大姐说,售货员们的工资都很低,“好的800元,不好的600元。都过得很苦。”
售货员们舍不得坐公交车,每天都是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很多人要在上班来回的路上花上两个多小时;她们舍不得买一顿快餐吃,每人上班时都带着在家做好的饭菜;时尚白领们喜欢的时装、首饰,她们都没有过,她们每个人的衣服都穿了好多年。刘姐40多岁,但依然身材苗条,五官精致,看得出来年轻时一定非常漂亮。现在,她的孩子上大学,老公在装修公司打工,孩子每年的学费就要1.2万元,每月生活费600多元,这些钱全都是依靠亲戚帮忙赞助的。
何大姐说,当初她们进百货公司的时候,都是中专生,最低也是高中生,都长得很好,那时候的售货员人人羡慕,而现在,百货商店不行了,她们还是舍不得离开,“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都有了感情。”
“百货商店再苦再难,我们也得经营下去。”芳姐说,“我们这里的很多商品都是全市独有的,没有了这家商店,顾客去哪里买啊?”
[
本帖最后由 Nell 于 2009-6-20 08:0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