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 1234
发新话题
打印

[咨询讨论] 国货倒底是好还是不好,化妆品配方师为您解答(转)

国货倒底是好还是不好,化妆品配方师为您解答(转)

帖子是在别的论坛看到的,很火~~转过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见仁见智,国货里面有特别好用的,但大家不要盲目跟风,还是要认准国货里的大厂家。
    
  -----------------------------------------------------------
    
  我是学精细化工的。毕业以后在一家规模还算可以的国企当化妆品配方设计师。我在大学的时候不太用护肤品的,那时候也没有女朋友,洗发水就用市场上最普通的牌子。
    
  后来有了女朋友,也工作了。不过女朋友也不是很在意护肤的,她从认识我之前很久就开始用玉兰油,有感情了一直不舍的换。我们也很少在这方面交流。
  倒是我妈妈,自从我参加工作以后,就所有的化妆品和洗发水都只买我们公司的了,呵呵。过年回家看到家里用的东西都是熟悉的,里面还有自己配出来的产品,感觉妈妈真的很支持我很爱我。呵呵。
    
  不过现在国货的市场越做越小了。一开始听到大宝被收购,我们听了心里都不太好受。有时候真的想问我们的国货是不是就没有前途了呢。
    
  不知道大家现在用的都是什么产品呢。有多少人还在用国货?呵呵。
要有品牌概念就必须有核心技术。可是现在国货护肤品的配方同质化得厉害,而且研发投入少得要死,我们配方师能做的事情就是根据老板的要求做出需要的东西,控制原料成本。连规模大点的企业都是这样,那些满地遍布的小企业就更别说了。
    
  不过化妆品在一般层面上说技术含量远没有其他行业高,如果条件允许国内配出来的东西质量还是非常好的。
  -------------------------------------------------
  大宝的SOD就使用人数来说其实远远超过市面上其他产品,从反馈的过敏案例来看,它的过敏率比一般品牌(包括国际化妆品)都要低得多。
  核心技术还是有的。我不否认我们就技术方面和国外相比确实差的比较远。成分表上能看出一部分,另一部分在于工艺。当然大部分的东西的确没有什么神秘可言。我们平时也会研究很多国际品牌的成分表,其实这些东西做的多了,有些成分的具体添加量只要一看成分表的结构就大概可以知道,其他的成分根据滴定也可以推测的差不多。我在实验室里也曾试着打过KANEBO和SHISEIDO的一些样,能做得差不多的样子。
  不过经常会遇到困难,因为很多成分的使用很费解,但如果不添加,体系的稳定性就会出问题。不过很多植物萃取是可有可无的。
成分本身就涉及到工艺。因为国际品牌的很多产品的稳定性和质地我们根本做不到。最好做的是倩碧的黄油,不过最难做的反而是玉兰油。它的霜我们在实验室用测试,在超出国标5倍的离心转速和超国标10倍的离心时间后,还能保持稳定,同时温度的变化对性状影响极小。真的非常可怕,而我们自己试做的时候,在均值的时候体系就变粗了。同时在显微镜下观察,玉兰油的霜分散质的颗粒之细也是让人望尘莫及的,都发蓝光了。不过这些东西在成分表上是体现不出来的。比如成分表上只有一个ACRYLATES,我们就要考虑,究竟是用的2020呢,还是TR-1或者A22,它的作用究竟是辅助乳化还是增稠还是别的什么。好的成分表在复杂中又环环相扣,真的是把原料当成艺术来用,一两个神来之笔就突出各原料最鲜明的价值并且保持了整个多相体系的稳定。有时候我看到一个好的配方是非常兴奋的,可是看到网上很多成分分析的人却很简单的就某个成分下结论而否定整个作品,其实我觉得,要真正评价成分,不亲手实验是根本不能领会其中某些成分的用处,现在网上有些成分分析说实话真的很业余(当然也有很专业的)。
    
  有次技术交流会,和同行聊天。我们很认同一点,化妆品的配方虽然很重要,不过工艺更加重要。配方的可模仿性高,但是工艺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最终结果。当然反过来,没有好配方,再好的工艺也没有用。我老师做配方快十年了,研究得相当深入,但是和国外比起来,就总是差了那么一点。但就是差的那一点,却是最难以达到的。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核心技术吧。毕竟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几个人的力量怎么跟国际化妆品公司几百个博士的研究队伍相比。
    
    另外,说到成本,和原料打交道久了,霜膏类的产品,国内国外各类化妆品成本我大概都知道。不过老实说,用同样的原料成本,我们做不出他们那么好的东西。我们的优势就在于包装研发和做市场的成本很低,所以可以卖得比他们便宜。
    最好做的是洗面奶,SHISEIDO的百优霜做出来过。不过稳定性不好。香料没有加。植物萃取也没有加,因为含量很微小,也没有办法测试具体含量。更主要的原因是很多不常见的原料实验室里没有。
有时候我也想弄点新的概念出来,不过公司不支持,因为这类原料都很贵,如果以个人名义向原料商购买一两公斤人家根本就不会卖。而要做配方的话,几十次实验是不可避免的,各种成分都要考虑尝试,如果某种成分出了问题,公司买进来这么多原料就很赔了。这也是个矛盾的地方。
    而且现在很多老板根本不做长远考虑,前短时间供应红酒萃取物的原料商非常多,不断的跟我们推销这个东西现在是多么的热门效果多么好,如果条件很优惠,公司就根本不会考虑我的意见而立刻立项生产。其实我在实验室测试过,这类红酒萃取物的功效并没有宣传的那么神奇,而且如何有效渗透利于皮肤吸收我也没有经验,原料商提供的参考配方糟得一塌糊涂。更荒唐的是仓促上马,公司为了抢市场要求我很短时间内做出配方来。几乎是这个月刚配好,下个月就开始生产了。这么短的时间,连对产品质量进行具体测试改良的时间都没有!
    而且,后来不出我所料,整个市场上全是各大品牌的无数种红酒护肤品,虽然我们的产品卖得还不错,可是我却像吃了只苍蝇一样恶心。
在中低档市场,我还是很有信心啦。
    因为虽然我们的原料成本和他们差不多,质地还没他们好。不过效果不会差的。而且卖的比他们便宜啊。同样成本生产的东西,如果都卖50块钱,我肯定比不过你,可是如果你卖50,我卖20,你性价比怎么有我高呢,对吧。
    国货做保湿其实很在行的,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因为条件的限制,我们配方师主要都在保湿这方面下功夫。所以你可以说国货这不好那不好,可是不能说我们保湿不好!
    
    我刚看到有朋友说对国货的成分不信任。
    确实,现在很多国内化妆品小厂生产的东西真的很不好。他们的很多配方还是从我们这里拿去的呢。他们就会直接问你说:我想要一个成本多少多少(往往低得让人吐血)的配方,你们能不能做。然后就提要求说要做得像玉兰油的霜一样(继续吐血)。能不能做?当然能做,几个基本原料就行了,加点香料就是霜的样子。膏体也漂亮,没有那些功效成分质地其实更好做。但是效果我就不说了(这种配方往往香料需要的钱比其他原料加起来还高)。这种单子我都不接的。但是我的同事们会接啊。有时候真是心里在滴血,但是又有什么办法。这就是市场啊,不是个人能左右的。化妆品厂和蚂蚁一样多,都要生存,经销商原料商不停的压榨。有段时间很多小厂50G的霜出厂价只要1块5(带包装带玻璃瓶)。原料成本有多低及时我不便透露具体数字大家也可以想象吧。
    
    我只能尽自己的努力,做好自己的配方,保证从自己手里出来的每一瓶护肤品都是实实在在的。
不过,我怕我这样说大家会对国货更没有信心了。不过这个论坛大家的思想都比较有深度,会有自己的看法。
    我还在学习阶段,而且我到现在对护肤品其实都没有太大的兴趣。
    
    大宝我以前在学校也会用。我很佩服大宝。今年新上的大宝蛋白霜各方面都很完美,而且成分非常低。我们都很惊叹他们能在这么低的成本下配出这么好的东西。
    不过我工作后就没买过大宝了,主要是普通化妆品国家也没有具体质量要求,公司更不可能对新产品提供试验的条件,我都在自己身上试了。其实这是很无奈的办法。因为个体差异很大。而且试多了真的是……大家可以理解我为什么对护肤培养不起兴趣来。
    大宝美容洗面奶:这个洗面奶是典型的O/W配方,触感清爽不粘腻,洗后也没有残留感。是属于很经典的配方,这类配方都有卸妆能力的。不过现在人们用化妆品的情况越来越复杂,卸妆也不是像以前用简单的以油溶油的原理就可以完成的,所以只有在简单情况下可以用来卸妆。
我在实验室里测试用的都是国外的玉兰油。因为国内的我找不到成分表,好像成分也和国外的不太一样,参考性相对没那么高。但是化妆品的技术打个比方就是前面有一面厚厚的透明玻璃墙,你可以看到里面的东西都很清除离你很近,但是就是走不过去,只有找到门的位置,打开门才能进去。只要找到了门,打开门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对不对。而我们的问题就在于找不到那扇门。
    宝洁的技术真的很厉害,其实不用去怀疑国产的玉兰油是不是比不上国外的工艺,因为找到门,也就是掌握了工艺技术的话,保证品质不会增加多少成本,反而会降低成本的。
    
    看大家的回帖,很多人对国际品牌国产化以后的品质,还有就是国货本身生产的品质疑问比较大,我也结合自己的经验说一说,在这个问题上,不会偏袒国货。
    
    一般来说外国品牌国产化品质不会变化太多。因为保证工艺,也就是产品质量主要还有设备的问题。国内很多外资企业,在设备上要先进很多,也比国企要舍得下成本的多。那些工艺要求很高的产品都是在自己的流水线上生产的。不过那些对设备要求没那么高的产品外企有可能会找国内企业代工,以进一步降低成本。
    
    不过,国内生产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原料的问题。同一个原料供应商的原料批次不同,质量也会不一样。这个问题也有点头疼。因为在实验室里,如果精确定量的话,可以做出稳定性和流变性都很好很好的产品,但是就是因为原料的问题,所以在配方的时候不能够按照这个完全精确的量来确定,而要留出一些余量来,也就是模糊定量。这样可以保证了每一个批次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会有太大的差距,但是也是要降低一些产品质量的。这个问题全世界都存在,但是国内的原料商表现的要明显一些,没有办法避免的,国货,国际品牌国产化以后,都会有这样的问题。
可能大家认为现在原料供应商不多,所以每个品牌的产品本质上差别不大。其实这个理解有偏差。某些原料可能全世界就那么几个供应商,处于绝对垄断地位。但是大部分的原料,供应商可以说数不胜数,我们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原料商的推销,品质也是参差不齐。
    
    保证品质的做法,就是选择可信赖的,原料质量最稳定的供应商。这个时候竞争就又出现了。
    宝洁现在和很多国内的原料供应商都签有原料独供合同,也就是说该原料商除了为宝洁提供原料以外,不可以向其他企业提供原料。而这些原料商往往都是业内最好的。
    
    有实力的国企也会采用这种办法。不过那些几千个小国企就没有这种做法了。
    -----------------------------------------------
    具体的牌子就不推荐了。其实我很忌讳给别人推荐品牌或者产品,因为这涉及到一个行业道德问题。不过我还是要说一句,支持国货吧。国内的几个知名企业产品品质都是靠得住的,关键是产品具体类别的选择。
    
    现在因为一些广告的影响,很多人的皮肤保养观念基本上是错误的,而且错误的观念根深蒂固。尤其在保湿和美白上面。最最突出的是保湿。这个其实很不好。如果我忙完这一段时间,大家乐意看的话,我也可以写写自己专业方面的保湿,还有一些产品成分分析。
这个要分情况。有一类工艺上的问题,比如原料以什么形态加入,是预先乳化还是在复合的时候乳化,乳化的微粒大小控制在什么范围。以及一些添加剂原料供应商的选择。有些调节剂加入过早会起不到中和的效果。还有设备的问题啊什么的。
    但是这些地方技术不到位还是没有什么太多影响的。顶多成品霜膏的成色不好,质地不好,效果的影响不大。不过保质期也会受到很大影响,要短时间用完。
    这类情况代表大部分低端化妆品的现状。
    
    
    但另一种技术上的就不一样了,属于专业话题,我用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某种很关键的功效成分效果XXX非常非常好,但是很不稳定,怎么保证它的稳定性呢?我们首先要确定XXX这种成分在哪种环境下最能保持稳定,并创造这种环境。假设XXX功效成分是水性的,并且它在某油性成分YYY中能很好的保持稳定,那么,我们需要创造一个包含XXX的水性环境,其作为W1相,同时创造一个包含YYY成分的油性环境,称为O相。进行均质乳化,同时根据理论计算以及实验确定分散系(W1相)的最佳微粒直径。然而这样并不够。XXX成分仍然很容易破坏,我们将其他功效性水性成分作为W2相,与W1/O相进行均质乳化,W1/O相作为分散系,这样,其中W1将以维囊形式以微米级被包裹在O相中,(此时的复合体系有三种形态,根据W1相性质控制具体体系形成)。创造W1/O/W2型复合多重水乳体系。
    
    简单的说,就是XXX被以维囊的形式包裹起来了,保证了其稳定性。只有在使用的时候才被释放出来,发挥其功效。
    
    然而要实现它却非常困难。现在国内很多厂商的设备满足不了要求。同时对配方师的要求太高,即使搞到了成分表,搞到了具体配方,一样做不了。一个成分的差别可能导致整个体系的崩溃,或者干脆在W2相复合的时候就发生了聚合变性,成了O/W1W2型体系。即使创造了复合体系,也是极度不稳定的。这样,怎么保证XXX有效成分的稳定性呢?对不对。
所以,即使用了一模一样的配方,成分丝毫不差,但是根本不能保证有效成分的有效性,效果又怎么能够保证呢。化妆品配方,不是说你在霜里面添加了什么什么高级的成分就可以的。而且高端配方实际情况比这个还要复杂,可能某些成分需要在使用的时候才能混合产生某种在油相与水相中都很难保存的功效成分,而他们又都是油溶性的,那么可能需要创造的是O1/W1/O2/W2型的复合系了,这样的复合系,国内的技术现在根本不能够产生。
    
    所以,我看到有人会抱怨说有些产品的成分表里为什么明明有很好的成分可以代替,可是为什么要添加某某某那么差的成分,因为牵一发动全身,有些成分在保持稳定的多复合体系方面是不可替代的,可能换了某个你喜欢的“好成分”,但是整个平衡都被打破,那些最应该发挥效果的成分都没效果了。
    
    一不小心说多了,还有很多关键的技术问题。仅仅以维囊的形式保存产品有时候也是不够的,可能这种成分要进入到皮肤深层才能发挥作用,那么在皮肤表面释放也是没有效果的,这时候就要考虑O相的具体用料和微粒直径,绝对不能使用不易被毛囊吸收的某些油性成分。对工艺和设备要求极高。
    
    目前国内的普通化妆品一般还没有用到这些技术。而且因为没有高端产品,成本的原因也使我们要制造类似的产品都不可能。这必须建立在无数次的实验配方以及雄厚的经费支持下的。如果能不计成本的开发产品,我想你要多好的产品我都做的到。说到这里再次呼吁化妆品国企重视研发!!!!!!!我的公司一个年销售额好歹也上亿,用在研发方面的费用连销售额的1%都不到!!!!!
现在像台湾除了很多新概念的产品,其实我挺怀疑的,他们真的能做好吗?他们是用什么方法保持稳定性的?又是用什么方法把有效成分输入到皮肤的?我很怀疑。而且,这些产品都那么便宜,我觉得是不可能的。
    
    反正,如果工艺不过关,就算你的成分是一模一样,效果肯定是不行的。
    ---------------------------------------------
    这两个问题问的很好,呵呵。
    第一个问题:
    认真说,洁面的差距很小,但是也很大。
    我想大家会认为洁面差距较小的原因,可能是认为洁面的技术含量相对低一些。
    没错!
    洁面膏配方简单,生产工艺不复杂,容易操作。传统的清洁霜,乳液型的洁面我们做的很好。从这个意义上说,差距不大。
    但是在MAP,皂基洁面以及氨基酸洁面等方面,我们的差距都还挺大的。
    先说皂基洗面奶,虽然它一直受到清洁力过强和碱性过强的争议,但在市场上还是占主流位置的。日本的皂基洁面做的最好,可是直到前些年国内对皂基洗面奶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几年下来,在PH值控制,起泡稳定性和肤感上和日本的优秀产品还是有差距,而其他指标也都低于日本。我看国内的研究资料,其实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很深入了,具体差距在哪里目前还在探讨中。
    氨基酸洁面最大的问题除了在于技术,还有公司的决策者。因为纯氨基酸洁面的成本较高,一般都作为中档以上的产品来推,但是国货在中档市场竞争力很弱。所以公司都没有作为重点来研究。目前我在实验室的研究结果,纯氨基酸洁面最大的问题在于流变性不好,增稠困难,不得已做成透明的GEL形式,做成膏状工艺要求太高,我偷懒就没去研究了。还有就是因为设备的原因,在均质的时候气泡问题一直不好解决,结果就是成品里有大量的气泡。同行的研究也做得还可以,膏状的氨基酸洁面也有详细的研究和产品,但我比较过国外的膏状纯氨基酸洁面,差距还是很大的,不知道国外怎么能保持那么好的体系粘度和泡沫持久度,真的很难做。
继续提两个大家可能比较关注的洁面问题。其他的霜啊乳啊化妆水今天先不说了,不然一说起来就没完了。
    
    洁面的成本并不高,氨基酸洁面高一点。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添加很多润肤成分和功效成分。不过植物萃取物的作用不是很大,洁面的性质决定了那些成分的吸收很有限。
    另外,我说的国货与国外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双方的最高水平上,其实国际品牌里水准和国货差不多的洁面也是一大堆。
    再说个例子吧。
    我打过兰蔻洁面的样(我们在实验室根据调制的配方配置产品叫做打样,之前也用到这个词,突然想到这个词大家平时不用的,所以解释一下),做出来的效果非常相像。而且因为没有添加植物萃取,膏体反而更加细腻。植物萃取在洁面里真的不算什么好东西,可能因为高端洁面的实际成本并不比低端洁面高,所以兰蔻不在里面添加点植物萃取就卖那么贵它自己也不好意思吧。植物萃取也可以作为宣传的噱头。
    虽然我说了很多国货的不足,但也希望大家不要对国货失去信心。我不想因为自己是做国货的就光说国货的好话,客观公平的评价双方差距,才更有利于进步,这也应该是做研究的态度。更是和大家交流的基础,对不对?
    
    
    第二个问题:以功能性划分,补水保湿、控油去痘、美白、抗氧化抗皱、防晒等产品,国货与国外的差距哪种相对较小呢?
    保湿!国货的保湿效果我从来都很自豪的。也正是因为国际品牌(尤其是高档品牌)自己也知道,在保湿领域和低端产品没有太多的竞争力,所以才会不断的推出众多哗众取宠的保湿理念,宣传自己的独一无二,直接结果就是,使“保湿”成了被误解最深的一个概念。
这两年我查阅了很多国际上的对皮肤保湿肌理的研究资料,国际品牌确实是紧跟最新的研究步伐的,从这两年的保湿宣传理念也可以看出来,但都只是取对自己最有利的一面来宣传,断章取义,往往使保湿的真面目越来越不清楚。
    最遗憾的是,没有哪个普通消费者会去专门找那些专业性极强的学术资料来看(而且没有皮肤学+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也不太看得懂)。
    不过必须要解释的是,我上面说的话并不是说国际品牌的保湿产品不好,相反有一些是相当的好呢,只是他们在很多方面误导了我们。
    关于保湿这个话题属于我的主要研究领域,这里不能展开说,说起来就是很长的话题了。这类问题我以后单独开帖子说吧,还有一些国内和国外的保湿产品对比到时也可以一起说一说。
宝洁的技术含量确实很强。这个我完全承认的。他们的洗发水占领中国大部分市场不是光光靠广告的。不过我们的差距一直在缩小。
  
  说到日本,我们也有产品出口日本的,呵呵。我们以前的老配方师留下来的东西,我很尊敬的一个老师,听他说,中国有一个时期(大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研究也很强的。那个时候是真真正正不考虑成本在做东西。
  对了,前面好像有人说看到国内玉兰油的成分和国外不一样,我想问一下是在那里看到的啊?
  
  不过配方不一样不代表产品不一样啊。可能配方是假的呢。
  
  不怕大家笑话。我们和日本合作,提供的都是假配方。怎么可能把真配方给他们呢。这也是业内的“行规”了。
乳化剂、增稠剂、胶质、香料对皮肤到底有没有好处?
  除掉香料,前面三个东西都是功能描述,实际上起到这一类乳化,增稠,凝胶作用的原料,属于表面活性剂和水溶性聚合物。化妆品这门艺术都是建立在它们上面的,没有它们也没有丰富多彩的化妆品世界。良好稳定的乳化体系更能促进有效成分的吸收。不过有一个原则,那就是都是以化妆品更好的发挥作用并且不伤害皮肤为前提。这也是一个化妆品工程师进行配方的根本原则。
  
  皮肤当然能吸收有效成分。它绝对不是严密不透风的屏障。比如美白类成分一定要到表皮的基层才可以发挥作用。一些表面活性剂和水溶性聚合物同时也是渗透剂,可以促进皮肤吸收有效成分。怎么让有效物质更容易的经皮吸收的同时防止其他一些有害成分的吸收才是最应该关心的问题。
  -------------------------------------------
  护肤品里的酒精到底应怎么看待??????
  溶剂,偶联,透皮促吸收,物理性收敛,清洁。
  
  只要不是专为敏感皮肤设计的产品,在考虑配方的时候我都不会排斥酒精的。有些时候可以大大改善产品性能,对了,还提供清凉的肤感。
  ----------------------------------------
  LZ,拜托拜托,一定帮我解答几个问题。
  1.针对敏感皮肤,你推荐哪些防腐剂啊??最近很关心防腐剂。
  2.表面活性剂SLES到底安全不?当然,我知道行内有一句话,剂量决定毒性,但是,我还是想知道,现在越来越多的敏感洁面,用的都是SLES,这可以说它是安全的吗?
3.我用了一些洁面,然后对照成分表,我觉得 Disodium cocoamphodiacetate这个表面活性剂最适合干性敏感皮肤,是这样吗??我觉得氨基酸的洁面并不温和啊,尤其是表面活性剂浓度大一些的时候。
  4、Propelene glycol真的刺激吗?SISLEY的工艺好吗?他家从来不用BG,全部用PG的。
  5、防晒成分4-MBC有潜在的危险吗?可以推荐几个安全性高的紫外线吸收剂吗?
  问题好多啊。我有点被吓到了。
  1、这个不太好回答,因为个体差异很大。没有一种防腐剂是理想的安全的,对配方来说主要考虑的是怎么在剂量安全的情况下保证防腐效果,没有好的防腐体系才是最可怕的。对防腐剂的安全性,虽然可以参考研究机构得出来的防腐剂的致敏率和评估报告,不过因为实际使用在化妆品中的情况非常复杂,影响它的诱发浓度,所以这些数据其实是没有多大意义的。除非以后化妆品成分表要求标出防腐剂的具体含量,才有借鉴的意义。不过这个不太可能,因为很多防腐剂的配比包含了专利保护在里面。
  防腐剂和整个体系的关系非常复杂,怎么利用体系的协同防腐性最大限度的减少防腐剂的用量是关键。不过这应该是配方师来头疼的事情了,呵呵。
  
  2、SLES现在都是复配来用,它的好处太多了,改善发泡性,增加稳定度,提高肤感,改善清洁能力。对配方师来说,绝对是好东西。很多人担心SLES的安全性,但是复配可以降低SLES的刺激性。举个例子,SLES的刺激性是15.8。但是APG和SLES复配体系,比例合适的话,刺激性可以降到0.4,可以认为是无刺激的范畴。(大家对这个数字没有什么概念的话,可以对比一下,面霜里常添加的水解大豆蛋白刺激性是0.33)。从对蛋白质变性的影响来说,SLES的值是5,但是APG/SLES复配可以达到200(这个值越大安全性越高)。SLES可以和多种非离子,阴离子,两性离子活性剂复配,有很多特定的复配对具体工艺和添加比例都有专利保护。
  因为SLES和其他表活优秀的协同作用,所以可以在配方中添加更多的油性润肤成分和亲水性物质而不会对洁面的稳定性和起泡性造成太大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针对敏感的洁面要用到SLES。
目前业内的认识,配方师设计洁面的时候,最需要考虑到的是:洁面的过程中,在把皮肤表面的油脂污垢被带走的同时,还带走了本身对皮肤有益的亲水性物质和基本的滋润物质。洗面奶在清洁过关的同时要补充流失的亲水性物质和油分——这本身是个矛盾的过程。因此,洗面奶在含有大量滋润物质的同时必须注意调整它的极性。保证在清洁完肌肤后,滋润物质立刻附着在皮肤上。这个体系的平衡稳定非常困难,对表面活性剂的要求也很特殊。目前用SLES的复配体系来解决体系的平衡性问题是最可靠,最有效,也最经济的。这个设计思路在很多国际品牌的洁面上都有体现,无一例外的都用了SLES。国内的研究还没跟上:(
  前面有说道防腐的问题,顺便还提一句,SLES在有的体系里的辅助防腐效果特别突出,通过有目的性的设计,用SLES可以使paraben类防腐剂用量(是整体数量,不是种类,考虑到广谱抗菌性,种类不会减少)减少一半之多。这些优点什么没有人提到呢。防腐剂的安全性隐患比SLES要大多了。
  
  3、Disodium cocoamphodiacetate(DATA)是两性表活。它的温和性是公认的,不过乳化能力不强。我对这个的性质不熟悉,没考虑用过。DATA一般也是复配来用的,用来降低阴离子表活的刺激性:)
  氨基酸表活的安全性是不需要怀疑的。不过浓度高肯定是有刺激的。毕竟拥有优秀的清洁力嘛。当初研究氨基酸表活的时候,我考察过市场上的氨基酸洁面。最不温和的反而是国外某些加了一大堆添加成分的高端产品。纯氨基酸表活的洁面本来就很难配,虽然国外技术比较先进,但是要在加入大量润肤成分和植物萃取等等的基础上制造稳定的膏体是相当困难的。要做纯氨基酸表活又不能加其他类型的表活来复配,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氨基酸表活的含量。结果不但增加了成本,降低了安全性,也降低了肤感,唉,典型的舍本求末。
  
  4、PG光从我手里的资料分析可以认为是温和的,刺激性报导也不少。呵呵,不过PG在一些非离子表活体系里对一些防腐剂也有一定的协同防腐作用。不知道SISLEY是不是看中它的这一点。没研究过SISLEY的产品,不好说。
5、4-MBC(PARSOL 5000),这个东西,呵呵。从我现有的资料看,它的皮肤刺激性,光毒性,眼睛刺激性,致敏性,亚慢性毒性全过关。潜在危险性只能说是:尚未明确。其实防晒剂都是这样。化学防晒有透皮渗透积聚潜在危险,物理防晒有光触媒活性危险,虽然关于各种防晒成分的危险性在国际文献中经常见到,甚至有研究机构专门呼吁立法限制某些成分的使用,不过到现在不都还是一样:尚未明确。
  所以我就根据国家标准老老实实的用。使防晒品通过检测,上市就OK了。
  
  补充一下,和PARSOL 5000相比,我觉得现在越用越多的微纳米无机颗粒物理防晒潜在隐患更大,微粒表面处理名义上是减低了光触媒活性,生产工艺过不过关,能不能经得住实际生产中的强剪切应力?我想这是全世界的化妆品厂商都不愿意回答的问题。
        这是我在时尚论坛看到过的一张帖子,很火,后来被网易和淘宝论坛都竞相转了,现在跟大家分享吧~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一路繁花一路伤~

TOP

感觉国货的同质化竞争真的很严重,同样的配方功效大家还是应该选择国货老牌。
另外很赞同国货的保湿做得很不错。

TOP

很长很专业

TOP

这文章才是精华
反正我暂时也只要保湿
我对文章里那个人回答的话比较相信  其实在国内做理工方面的东西 很多人都知道 为什么不如国外 仪器设备真的很重要 当初我学家具时候老师也说过 东西可以设计出来 但是你做出来就不一样了 国外的钻啊 还有电脑控制台都很精确 有的差距实在是太大
我们国家在研发上投入太少 主要现在靠加工在赚钱 这是致命伤 希望趁这几年的经济危机 可以顺便改过来~~~
我一路向北^^^^

TOP

这个要回头好好看看......
坚持自己的选择,无悔自己的选择

TOP

好长啊。。。。。。。。。。。。。

TOP

学习了,顶一个。。。。。

TOP

很专业,不过还是有些地方看不懂。

TOP

长知识了~~~~`

TOP

看完了,好长

TOP

国货也是尴尬啊~~
Mitsui Hisashi 像三井一样!

TOP

看了一半 做个记号 明天继续

TOP

好长,只看了一部分,下次继续~

TOP

我也没耐心看完,一天看点吧

TOP

看了2/3···保湿产品买国货还是不错的选择
得之淡然,失之坦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

TOP

希望更多这样的好文章!

TOP

是的,顶一下LS的:)

TOP

不过仔细看了一下,觉得写得挺乱,很多地方太专业了。。。

TOP

好长的文章啊...专业术语这多的,看蒙了都....
★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

TOP

太长了,不想看.
应该直接辨证的说明,又好又不好,

TOP

长知识了。。顶一个。。

TOP

我现在只要补水,保湿的。现在的国货还是能满足我的需要的。

TOP

难道 玉兰油 不错? 偶不喜欢  还是觉得大宝美容洗面奶做好

TOP

想知道 文章作者是做哪个产品 的  偶也想买你家的东东

TOP

好晕 这样说越贵的护肤品应该用着效果越好才对啊,可是也没见用最贵东西的人变天仙那 虽然这个行业也和其他很多行业一样为了钞票会粗制滥造,但是那些古老的名牌国货研究了国人皮肤好几十年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吧
看来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在化妆品行业 国内其他行业也很普遍
不重视研发创意,研发人员生存环境举步维艰,然后高端技术严重缺乏反过来又是恶性循环 什么时候转变经济类型研发创造人员才能有出头之日啊

TOP

 96 1234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