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刮痧百科
刮痧术是中医治疗学组成部分之一,它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总结出的。
刮痧术主要是用补泻手法(轻刮为补,重刮为泻)刺激皮肤,使皮下充血、毛细血管扩张,使病变器官、细胞得到营养和氧气的补充,使全身血脉畅通,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使汗腺充血而病邪从汗而解,使周身气血迅速得以畅通,使人体损伤细胞活化,气血周流,通达五脏六腑,阴阳平衡,达到正本清源之目的,从而恢复人体自身的愈病能力。
传统刮痧:
在我国古代民间广泛采用铜钱沾香油刮拭皮肤治疗感冒、中署等病。元代危亦林将民间刮痧载入《世医得效方》,到了清代,郭右陶撰写了一本刮痧专著《痧胀玉衡》,对刮痧有了系统的介绍,记载72种疾病。
现代刮痧:
1、工具改良 选用纯天然水牛角板清热解毒配制中草药活血化瘀。
2、方法革新:众采针灸推拿之所长通过手法、力度作用于病变部位,籍此达到补泻效果。
①外刮痧。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提高人体的抵抗能力。
②内排毒。清洁肠道,减少体内毒素的吸收,增加营养物质的吸收,使人体营养摄取均衡。
③调理治疗。根据不同的病症,采用不同的保健食品和药物治疗而达到整体治疗和保健目的。
刮痧手法与禁忌:
用边缘光滑的汤匙、铜钱或硬币,在病人身体上顺序刮动的治疗方法称刮痧疗法。刮痧之后,病人常感到局部或周身轻松、舒适,胸腹开畅,症状消失。
方法是:1.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
2.用边缘光滑的汤匙(或调羹、铜币等)蘸上麻油(菜籽油、花生油、豆油或清水均可),在需要刮 痧的部位单向重复地刮。
3.刮痧顺序一般是由上而下,或由身体中间刮向两侧,或每次都由内向外,不得来回刮动。每次每处大约需刮20下左右,直到皮肤出现深红色斑条为止。
4.刮痧部位通常只在病人背部或颈部两侧。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刮痧。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刮痧。
5.每一部位可刮2~4条或4~8条“血痕”。按部位不同,“血痕”可刮成直条或弧形。刮痧之后,应用手蘸淡盐水在所刮部位轻拍几下。
6.应用较小的刮匙,可在穴位处施术。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天突、曲池及背部的一些腧穴。在穴位处刮痧,除了具有刮痧本身的治疗效果外,还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本法适用于腹痛、烦乱、胃肠型感冒、暑热恶心,以及因痧所致的肌肉或全身酸痛。
下列情况不宜刮痧: 1.身体过瘦,皮肤失去弹力者。 2.心脏病患者。 3.水肿病人。 4.血友病或有出血倾向者。 5.小儿及老年体弱者
实践心得篇:
1.我有时会在两眉之前揪痧,就是用手指去捏,往上提的动作,一般如果火气大,或有头偏时,或者感觉很不舒服时,,我就会去捏下,一般都会有痧出来,但是不会是很紫很红的那种,因为我捏的时间不是很长,力度也不大,书上有说:痧不是捏,揪,或刮出来的,是气血攻出来的,如果有痧,那么即使你只是抚摸他也会出痧,甚至你不动他他也会出痧的;
2.揪痧之二:会在咽喉部,这个好像以前老一辈人经常使用的,回去一问妈妈们都会知道的,像心里烦啊,,感冒啊啥的,揪一揪,全身舒畅喔!!!!我有时也会捏,揪揪.每次都会有少许痧出来.刮痧之前最好喝碗生姜红枣桂圆汤,或不加生姜也行..补充气血,刮痧是要耗气血的喔,不然会适得其反,使人更累,更辛苦的,这道理是要明白滴~~
一般像我这样整出来的痧,因为不是很多,也不是紫,黑的那种,大约两三天就会消失殆尽的,,不用怕没形象啦..嘿嘿..
3.有时在痒的地方,抹在橄榄油,用个不锈钢勺子,拿起就可以刮啦,,轻轻的刮..我每次都没使多大的力气喔,,是痧总是会出来的,,没痧任凭你刮破皮儿都不会有..哈哈哈
脸上会用硬币,刮,,张秀勤的刮痧书不错,,想要刮痧的筒鞋可以买本来学习学习的;脸上嘛我是偶尔才整一次的,刮的时候不要用力喔,,这可是脸啊脸啊....我一般是一边泡脚一边整下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争取做无限的事儿)先从额头中间向两边轻轻的刮,然后是鼻子两边向耳朵那边刮,,再然后是下巴往鼻子方向再转向耳朵那边刮.
具体方法请参考张老师的书.刮完我会在淋巴排毒区按摩下,通血液,加速排毒嘛.嘿嘿..
脸部刮痧示意图:
总结篇:
刮痧,一定要顺着经络刮,不管是哪条经络都从上往下刮才能得到效果,,才能得到养生的目的.
这个刮痧是挺耗气血的,,不宜经常做,,偶尔做下就可以..前提是自己气血要充足,能量要够.
当身体气血能量够足的时候,身体机能会去自动调节各个脏腑..会把垃圾排出.
(注:对于这些方面我不是专业,纯粹是工作之余偶尔看看书加入少许实践...如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以上报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