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芳不为人知的故事
1楼
“雅芳”是一个老的化妆品品牌,更是余杭区工业产品的第一品牌。上个世纪80年代中叶,该品牌被外国一家化妆品公司以480万元人民币“收购”,从此“雅芳”旁落他人。而这家外国公司凭借“雅芳”品牌在中国市场长驱直入,业务越做越大,一举进入世界500强。
■“雅芳”的创始人
我叫屠祖康,祖籍是浙江东阳,7岁时到余杭区良渚镇良渚村。
其实我原名叫申屠祖康,“文革”时期有人认为“屠”字前面加个“申”字是“多此一举”,就去掉了“申”字,改名叫屠祖康。
1984年,良渚镇创办油脂化工厂,法定代表人就是我的名字“屠祖康”。当时我们与杭州“孔凤春”联手生产雪花膏,并注册了“雅芳”这个商标。因此,我算得上是“雅芳”的创始人。
“雅芳”是余杭工业产品首创、独创、自创的品牌。在余杭,许多企业未曾想到品牌的时候,“雅芳”已经脱颖而出。可以说,“雅芳”是余杭区工业的“开路先锋”。
■利用关系 解决物资短缺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良渚农民,1967年,我在良渚人民公社工作。
良渚是一个粮食主产区,在“以粮为纲”的岁月里,从生产队、生产大队,到公社,几乎每天都讲种粮。“三熟制”、“早翻早”、“晚稻播种不过立秋关”等等,都是当时最“时髦”的顺口溜。
在公社当干部,要围绕粮食转,不是忙催种就是忙催收,当然支农也是主题。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公社要叫生产队多产粮,生产队要公社多拨化肥。那时候,生产队要用的化肥、氨水、农药以及水泥、木材、钢材等都是按计划配给的,配给的物质也往往不够用。怎么办?就自找门路,通过关系购买计划外物质。有人看我头脑活络,就把这个任务交给我。
一个农民出生的人,上无靠山、下无关系,想搞到计划外的物资哪是那么容易的事,但领导交办的任务我还是接受了。当时在有不少知识青年良渚插队,有的知青的亲属在企业里有些“权力”,可以批条子购买一些物资。于是,我就想到用知青的关系来解决物资的问题。
几个月后,我就与良渚化肥厂、杭州“孔凤春”结了缘。哪个生产队里缺化肥就到良渚化肥厂批点氨水,哪个生产队要浇晒谷场,就去杭州批点水泥。良渚的支农物资就不那么紧张了。由于能够解决支农物资,大家都说“祖康有本事”。到了办社队企业的时候,公社就派我主管社队企业。
■借来资金 办起三家厂
农民办社队企业不是闹着玩的,一要资金,二要人才,三要市场。那时候,要资金没资金,要人才没人才,要市场没市场。但是,我有胆量,认为办法总比困难多。没有资金,我就向东阳老家亲戚借,向朋友借,然后办起了砖瓦厂。砖瓦厂投产后,又快马加鞭地办起了农机厂、电瓶厂。
1970年6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心扑在发展企业上。但是砖瓦厂办起后,却出现连年亏损的局面,于是我就向公社党委要求去砖瓦厂工作,经过一年努力,扭转了亏损的局面。
■办起油脂厂 生产化妆品
1984年,出于保护耕地砖瓦厂停产。砖瓦厂一停产,从生产队抽上来的劳动力怎么安排?于是,我提出要创办一家企业,来安置劳动力。那时,杭州“孔凤春”的技术人员经常来良渚,有一天晚上我和他们商量办厂的事情,请他们给我出出主意。他们从事的是精细化工,所以提议办一家油脂化工厂。
说办就办,就在这一年,良渚油脂化工厂应运而生,职工就是原来砖瓦厂的职工,厂长还是我屠祖康。
油脂化工厂主要生产的是化妆品。那时候的化妆品比较单一:冬天防冻的雪花膏;防裂的蛤蜊油;夏天洗澡用的沐浴露、香皂等。产品定位在农村,价格便宜,销售十分红火。
1986年,油脂化工厂大胆地走进国家工商总局的大门,成功注册了“雅芳”商标,并谋划了“雅芳”产品的发展方向,踌躇满志地进军杭州、上海等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