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的评论文章
《南京!南京!》是给中国的也是给世界的
角川是《南京!南京!》最具光芒的角色之一,影片以其心路历程贯穿始终。在一部中国大屠杀题材的作品里,在一个受害国所拍的电影里,在一档敏感的历史公案前,让一位侵略者占据如此篇幅并且几近正面,无疑需要足够的理由和勇气。
近年来,思想界兴起战争原罪说,战争即罪,遑论正义与非正义。即使不考虑这场新的文化流变,世界范围内的二战电影创作,同样从正义与非正义的简单分野,转向了更为复杂的人性、更为内核的真相、更为多样的个体。
南京!南京!》同样深入了一个富于现实感的角度:时光向前走,历史向后退,中国的年轻一代,该如何触摸自己的前辈曾经遭遇的那个巨大伤口?日本的年轻一代,该如何看待自己的前辈曾对他国的所作所为?
在这样的背景下,角川犹如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带入,每一个相关或无关的人,被他带入历史的内核,带入个体生命的灵魂,感知他在那个特定时空中的所见与惶恐。他放过了中国慰安妇小江(江一燕饰),但不敢或许也无法让他的同伴放过小江,他明知姜老师(高圆圆饰)屡次冒充亲属营救难民却不揭发,但他不敢或许也无法让他的同伴不去揭发。姜老师被带走时,他背叛了“自己人”,成全了“敌人”,他对她开了枪,他是懂得她的,因此成全了她,让她干干净净地离开。角川对这场战争开始怀疑了,那不是他想要的,应该也不是很多人想要的。他带着朦胧的怀疑前行,直到把枪对准了自己的太阳穴。他自杀是因为感到了羞耻,感到自己国家发动的这场战争是丑陋的,丑陋地杀人,丑陋地泄欲,它摧毁的不仅是中国的男人女人,也摧毁了日本的男人女人。
《南京!南京!》亦有自信去迎接争议,它是关于人性的,并不局限于民族性,它是给中国的,也是给世界的,它将帮助我们在更大程度上获取真相,而不是又一次陷入简单的集体式情绪风暴。仅仅拍一部表态的电影也是无甚效力的。必须往前走,深入内核,挖取真相,再交由每一个人自己去看,去判断,侵略者在大屠杀里做过什么,想过什么,受害者又承受过什么,抵抗过什么。把角川给他们,让他们跟随角川亲历那场战争,如果他们也像角川一样感到了怀疑,感到了羞耻,他们也许会重新看待那段历史
片尾的照片与字幕,清晰地告知我们,历史中那些抵抗的生命,22岁,24岁,28岁,30岁……他/她们就在我们的年纪,如果我们身处他/她们的情境,会怎么做,怎么选择?会像小江那样吗,纤弱的身躯却第一个举起手,加入日本征用的慰安队,为自己的姐妹和不认识的同胞换回过冬需要的衣物、食品、煤炭。她曾是妓女,但她是你见过的最荡气回肠、最有种的妓女。
南京沦陷,300名“支那兵”被围困,陆剑雄(刘烨饰)如同他的名字一样,第一个站出来,然后,小豆子站出来,然后,一个又一个站出来,他们在沉默后一起喊出“中国万岁”。他们的抵抗如此微渺又如此强悍。
中国的南京大屠杀被述说得足够多了吗?事实上,我们一直以来的错觉是,这是一个被翻来覆去的题材,然而扳起指头时,我们没有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表现大屠杀的电影输向全球。有一位希腊摇滚歌手,家人死在奥斯维辛,战后他在以色列建立了家庭,写了一些关于大屠杀的摇滚,许多以色列年轻人都是通过他的摇滚乐了解了大屠杀,陆川做的是同一件事。
作为一部战争电影,《南京!南京!》当然不乏场面,文物级别的兵器、等比例复制的城池、精心设计的巷战、教堂里恢弘的调度、不落俗套的运镜……但陆川同时又冲出了视觉与场面,切开细部,直击你的心。
南京沦陷后,德国商人拉贝建立了一个难民区,收容幸存的中国民众,很快日本兵闯入强暴了女性,强暴的情节没有笔墨,只有小江躲在墙角裸露在乱衣衫外的纤弱的膝盖,和一双惊恐哀伤的眼神。拉贝的秘书唐先生(范伟饰)因保护唐太太(秦岚饰),女儿被日本兵像扔布娃娃一样扔出窗外,没有小孩的惊叫,没有落地的尸骸。
所以,如果你担心这是一部必然血腥的杀戮片而恐惧走进影院,你的担心是不必的。影片使用了留白法,省略法,以一种没有血的方式表现血腥。难民区的女人被挑出供日本兵寻欢,一些女人惨死,没有一声哭喊,没有一滴血,只有手推车上堆着的白皙美丽的全裸体,与运送它的日军的黑色兵戎形成尖锐的对照,刺目的白皙,刺目的美丽,你甚至觉得她们一定很冷,一定很疼,虽然她们已死。这一幕将长久地盘旋在你脑海里,再好不过地肯定了黑白影像的策略。
影片的格调是冷静的,但是留白又带来某种诗意和写意,它们并行不悖,形成一种奇异的美感。姜老师被押走时,银幕上全然被切断了声音。她走着,回头望着,突如其来的无声几乎使人窒息,那段路如此漫长,这是一段心理时间,是姜老师的,是观众的,也是角川的。突然一声枪响,角川对着她开了枪,时间流动了,慈悲流动了。片尾,小豆子活下来,他笑了,笑啊,笑啊,由喜及悲难以分辨,这段长达半分钟的笑容同样被做了消声处理,变成一片无边无解的寂静,它给了观众自由感受的空间,你所能想到的,都可以在那一片空白里。对这段复杂多义的笑,音乐是难以穷尽的,而无声,让一切声音成为可能。